登革熱及屈公病防疫專區
登革熱防治
什麼是登革熱
登革熱俗稱「天狗熱」或「斷骨熱」,是一種藉由登革病毒病媒蚊叮咬而感染的急性傳染病。
登革病毒分為 Ⅰ、Ⅱ、Ⅲ、Ⅳ 四種型別,每一型都可能感染人類,若患者感染過其中一型,就會對該型病毒終生免疫,對於其他型則有短暫的免疫力,但未來仍可能再感染其他型病毒。再次感染不同型別登革病毒,可能發生症狀較嚴重的登革熱重症
登革熱傳染途徑
- 病媒蚊(斑蚊)叮咬傳播
當病媒蚊叮咬處於可傳染期之登革熱病人後,亦會被病毒感染,此被感染的蚊子再叮咬其他健康人,則造成社區中的傳播。
- 母親懷孕時感染,於孕程中或生產時垂直傳染給胎兒,造成胎兒早產、低出生體重和死亡。
- 亦有可能透過受感染的血液(如輸血、器官移植、針扎等)或性行為傳播,但這些途徑造成傳播極為罕見。
- 感染性及抵抗力 –性別及年齡無顯著差異 –感染某一型登革病毒患者,對該型病毒具有終身免疫, 對其他型別僅具有短暫的免疫力
臨床症狀
- 突發性發燒
- 疼痛:頭痛、後眼窩痛、肌肉痛、關節痛、骨頭痛
- 不明紅疹或出血
- 噁心、嘔吐
- 學齡前兒童較常見咳嗽、肚痛、嘔吐、皮疹等症狀
出現警示徵象時需嚴密監控及醫療介入,以免發展成重症
- 意識改變:容易嗜睡、躁動不安
- 黏膜出血
- 持續性嘔吐
- 腹部疼痛及壓痛
- 肝臟腫大,超出肋骨下緣2公分
- 實驗室檢查:血比容(紅血球在血液中所佔之比率)增加伴隨血小板急速下降
登革熱傳染時程
- 潛伏期約3-14天,通常為4-7天
- 可傳染期 –病人發病前1天至發病後5天為「可感染期」(或稱「病毒血症期」)
治療照護
- 目前沒有特效藥物可治療登革熱,以症狀治療為主。
- 感染後務必多休息、多喝水及適時服用退燒藥,通常在感染後約2週可自行痊癒。
- 發病5日內,應避免再被蚊蟲叮咬,以免將病毒藉由蚊蟲傳播出去。做好防蚊措施,避免續發性登革熱感染。
預防方法
- 杜絕病媒蚊孳生源 清除孳生源四大訣竅-澈底落實「巡、倒、清、刷」:
- 「巡」─經常巡檢,檢查居家室內外可能積水的容器。
- 「倒」─倒掉積水,不要的器物予以回收清除。
- 「清」─減少容器,使用的器具也都應該澈底清潔。
- 「刷」─刷除蟲卵,收拾或倒置勿再積水養蚊。
- 做好防蚊措施
- 家中應該裝設紗窗、紗門;睡覺時可掛蚊帳或使用補蚊燈,避免蚊蟲叮咬。
- 至戶外環境,宜著淺色長袖衣物,並在身體裸露處或衣物上使用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DEET、Picaridin或IR3535之防蚊藥劑。如有防曬需求,建議先塗抹防曬乳,間隔15分鐘後再使用防蚊液。
- 從登革熱流行地區返回後請自我健康監測14天,如有發燒、頭痛、後眼窩痛、肌肉痛、關節痛、骨頭痛、出疹等疑似症狀,請儘速就醫,並告知醫師您旅遊活動史與暴露史,利於醫師診斷。
- 預防可能經輸血感染登革熱之暫緩捐血措施:
- 自登革熱流行地區離境,暫緩捐血4週。
- 登革熱確定病例痊癒無症狀後4週,才可再捐血。
- 確定病例之接觸者(包括住家、工作場所有登革熱患者或住家、工作環境被強制噴藥者),暫緩捐血4週。